平静而又忙碌

今年的年终总结拖得比较久,主要是因为假期都跑出去玩而平时又抽不出完整的精力来梳理总结。这篇总结,其实早就开了个头,但一直躺在草稿堆里,今天想着无论如何都要收尾一下。

总的来说,今年过得平静而又忙碌。生活上比较按部就班,平平淡淡。工作上则忙活了很多事情,总感觉是一个目标做完之后紧接着又有下一个目标,过程中触及自己能力盲区的地方非常多,一直没敢松懈,虽然节奏比较紧,但从中也收获不少宝贵的经验教训。

聊聊工作

做了些什么

今年是我加入创业公司 Greptime 的第 1.5 个年头(也很开心看到公司活过了 1.5 年 🤪)。总的来说,工作体验还是挺有意思的:一点点看着产品从无到有,从无人问津到开始崭露头角,我也在其中做了一点点微小的工作,享受过程会远会比结果更加重要。

我日常的主要工作是做 Cloud 与 Database 衔接的那一层服务,内部称之为 PaaS 层。但说实话,处于人力资源匮乏且开发节奏特别紧的创业小厂,哪可能分得那么细,基本上是项目实现路径上哪有阻塞点,我就会去尝试解决阻塞点,有些时候会比较耗心力,没办法像以往一样可以专注地深挖某个技术方向,技术博客也许久没有打理。看了一眼自己 2023 年的 GitHub Contributions:

没那么绿是正常的,毕竟有些 Internal 的项目不太好直接体现,而且我周末常跑去研究非技术的东西。自己负责的几个开源项目还有不少锅要补,明年继续补,争取能让我们开发者用起来舒服。

回顾了 2023 年的关键任务,我更多的时间是开发控制面逻辑,同时也负责 DevOps 和 SRE 的相关工作,偶尔也会去 DB 外围层打打杂。说实话,有些非工程化的工作确实会比较琐碎无味(比如一些 YAML Jobs),但又不得不做,因为只有迈出第一步才有机会继续迭代到下一个更好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又学到了不少新东西,但更多的是收获经验教训,对云原生技术和公有云产品的理解又更深了一步。

今年做得不太理想的一点就是技术管理。对于一些自己还未做过或者接触不多的技术领域,我总是很难把目标拆解到位并让相对还没那么资深的同事们协同完成。一些我个人拍脑袋觉得很简单的项目最后完成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进度上也总是延期。这中间有人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自己能力上的短板。这个问题其实抽象转化一下就是:怎么用有限的资源去尽可能高效实现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这个过程中,我个人花了太多时间在细节决策和把握上,频繁在多个上下文中切换,从而让自己比较累,自然也没精力再去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尽管我满脑子有不少新想法)。坦率来说,我其实很不喜欢去频繁地同步跟进某个具体任务的实际进度,我更喜欢每个人都是纯异步的进程。但现实是我们暂时还没到那个阶段,更完备的人才梯度也还在建设当中,大家的整体协同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务实些的笨办法也许更行之有效。今年我会多思考些新的技巧和方法,尝试让节奏感更强一些,让迭代更有效率,也让我自己的精力不要过于分散。

新的感受

今年的经济很差劲,明年也不见得有多好,因此市场留给我们做产品研发的时间窗口非常紧凑,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做好一个 DBaaS 产品真的没那么简单:

  • 造一个云原生数据库工程量非常大

    尽管我们的数据库是一个相对垂直领域的 time-series database,工程量和技术难度自然比 oltp/olap 低不少,但从零开始依旧不是一件太简单的事情。所谓的 “云原生数据库”,其本质就是充分利用目前云的特点来重新设计数据库,从而获得更云化的数据库:计算和存储都可以极致弹性。这是目前工业界都正在进行的技术路线,自然大家都要摸着石头过河。

    与大多数同类型团队不同,我们是数据库内核与 DBaaS 同时开发,这里面临很多协同问题,对团队的整体技术要求非常高。如果把一个完整的 DBaaS 比喻成一辆车,那么数据库内核就是其中的引擎。但光有强劲的引擎没有用,你还得可靠稳定的控制系统、牢固的车身、耐用的轮胎、高性能电池等等,只有整体都配合好,才有可能打造出一个充分利用云的能力(主要是 IaaS 层能力,比如对象存储、块存储、弹性计算等)并极具性价比优势的 DBaaS。基于这个底座,我们才可能把握住数据的输入输出,再往上抽象出更具产品力的领域解决方案。

  • 设计一个好的国际化产品不容易

    比技术更难的其实是产品设计。技术上的难题可以用技术的语言进行解决,而好的产品则更像是艺术,没有固定章法,更依赖作者对市场和人性的洞察。对于云数据库这类产品,目前大家普遍的诉求就是:更具性价比的好用。以可观测领域来说,Datadog 这类解决方案的价格都比较贵,以至于其财报上曾有一个加密货币交易所(疑是 Coinbase)一个季度向 Datadog 贡献了几千万美金的营收。不过,贵虽然贵,Datadog 的产品能力是真的很不错。但你仅仅做到便宜就足够了吗 ?我觉得也不尽然,“好不好用” 也非常关键。

    除了产品设计上,怎么做好国际化也很重要,这对于中国团队而言挑战还是很大的。中国特殊的互联网环境孕育出了技术上足够好和做事足够勤奋的工程师队伍,但并没有诞生太多一流的国际化企业软件产品。但我感觉这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尽管有地缘政治影响,但中国企业下一步一定是要立足国际,或者说是所谓的 “出海”,这样企业才能获得足够大的市场空间而不是在国内低水平地内卷。就软件领域而言,中国人其实已经有了不少相对成功的案例,比如 TikTok 和 Temu。但细分到企业软件领域,我感觉例子还很少,个人比较欣赏的有 TiDB CloudBytebase。希望未来我们 GreptimeCloud 也占有一席之地。

对产品设计和营销的研究

结合最近几年的一些工作体会,我越来越觉得一个成功的产品,技术因素的占比在大多数时候并不一定很高,产品设计和营销也非常关键,因此业余也开始研究产品设计和营销,试图想跳出一个工程师过于技术的视角来正确地看待一些产品。

对于商业化基础软件,选择开源某种程度就是一种 “营销”(请原谅我用了一个比较商业气息的词汇)。好的开源产品和足够活跃健康的社区,是可以在开发者中产生病毒营销,从而建立起一定的技术心智。基于这种模式,开源软件提供商就可以提供相应的商业化服务,让开源社区的用户进一步转化成商业用户,从而带来利润,并进一步支持社区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开源的这种营销与传统的广告营销不太一样,它某种程度是希望打造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开放社区。在这个社区中,商业公司大多数时候是主导(有些时候甚至是独裁)力量,并吸纳有需求的开发者共同参与。

对于数据库软件来说,主流的商业化路径一般是以公有云为载体提供 SaaS 服务。之所以要 SaaS,其本质是想解决一个规模化软件交付的问题。SaaS 提供的一致性更强的标准化交付模式能让软件提供商用以更低的人力成本向客户提供产品。除去一些大型客户,对于绝大多数 SMB 客户,软件供应商不必耗费人力去提供私有化部署和定制开发,从而才有更良性的利润空间。

以公有云为载体则可以进一步标准化基础软件的接口,提升交付效率。从全球来看,数据库上云大势所趋,估计过不了几年,开发者使用云上数据库就会和使用 EC2 和 S3 一样习以为常。那么,私有化部署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 ?辩证来看,如果软件提供商有足够充裕的人力和产品把控力,对于大 B 客户进行私有化部署,其实也有盈利的可能性,只是要比以云为主体进行交付难得多,可扩展性也没那么强。尽管国内私有化部署是主流,SaaS 付费能力不高,但是随着人力成本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技术的进一步升级,走向云和 SaaS 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块有意思的地方其实非常多,今年会继续进一步学习。

聊聊生活

疫情结束,我们今年也恢复了日常的假日旅游,继续和文小姐去了不少地方游玩,有不少地方其实都是二刷。

安徽黄山之旅

安徽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的省,一方面是对徽派建筑和徽商感兴趣,另一方面就是对黄山很有兴趣。今年年初在老家过完年后,先是在长沙饥饿度过了难忘的人山人海的几天,紧接着就去了安徽黄山。

黄山山脚下有一个叫宏村的充满典型徽派建筑的古村落。这个村落非常有名,一方面有很多著名的影视作品在这里取景(比如李安的卧虎藏龙),另一方面是有很完善水处理系统和独具特色的 “牛” 形建筑布局:

从村口看,感觉这就是一个静谧的小村子:

对宏村的第一印象很符合我内心对于徽式乡村的感觉。百年古村,能留到现代的只能是外表独具特色的风景,内里的人和传统早已隐入时代的洪流。

黄山则更美。由于入山的时候是初春,山里还有不少冬天的痕迹,山顶上还有不少没化的积雪:

坐缆车上山后,我们在山顶的酒店住了一晚,天微微亮就跑出来看日出:

黄山怪石嶙峋,配合日出一起欣赏别有一番风味:

看完日出,我们就一路爬山,去寻找传说中的迎客松。小时候,由于经常看香港节目,当节目稍微一有敏感的话题,就会被立马插播迎客松画面,因此对 “迎客松” 不可谓不熟悉。当真的看到迎客松时,正好碰上它体检刚结束,周围都是人工搭建的平台:

当年的节目尚且还能被 “迎客松” ,如今的节目估计都内置 “迎客松” 了。不由得唏嘘。

济州岛之行

这是我们第二次来韩国济州岛了,也是时隔 3 年后第一次走出国门。之所以来济州岛也是图省事,济州岛免签而且环境很舒服,机票和住宿也都不贵,比较适合情侣休闲度假。

济州岛不大,花不了几天就能把一些著名的景点逛完。我们主要是也是去海洋馆和 Snobby 博物馆逛了逛,还顺便去牛岛骑了骑环岛自行车:

日本关西之行

今年的十一又去了日本,这应该是我们第 3 次去日本了。第一次日本旅行去了京都和大阪,第二次则去了东京和北海道,这次则选择来关西区域转转。这次办签证特地办了五年签,打算花几年时间把全日本都给玩一遍。

我们先是从上海飞抵大阪。由于大阪市区早就玩过了,所以基本也不作逗留,做地铁去了和歌山县(Wakayama)。和歌山县是日本的小城市,当地人非常喜欢熊猫(熊猫是当时中国租给日本的外交礼物),连高铁都是不少熊猫可爱的图片:

这趟旅行也没太制定具体的目标,基本都是想到哪就去哪。先是去了贵志打卡了著名的 Tama 电车:

然后又去 Tore Tore 看三文鱼拍卖,自己买海鲜烤着吃:

最后几天一口气去了四国附近的好几个岛:去直岛看了安藤忠雄的清水混泥土风格建筑;去小豆岛打卡了魔女宅急便的风车:

这次旅行,我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对一些小景点的开发和宣传能力。说实话,景色其实大同小异,但实际玩下来旅行的体验感非常棒。

维港烟花秀

自从 19 年离开深圳后,我们就再也没去过香港。虽然对香港谈不上有多喜欢,但总感觉太久没去又有点怀念,我倒是特别想念香港的茶餐厅。于是,我们就计划跨年来香港看维港的烟火秀。从杭州飞深圳,一下飞机就觉得天气特别熟悉:一点也不冷还有点热。想到这,我就越来越觉得杭州的冬天太难受了。在固戍吃了顿大排档,顿时觉得深圳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在深圳待了一天之后,第二天就动身从深圳湾口岸过关。在经历了反送中和疫情之后 ,香港早已大不如前。这次从深圳湾口岸过关,去香港的人不是很多,这在以前有点难以相信,一般大陆节假日从深圳去香港都是人山人海。到了香港才发现,几年前常用的八达通因太久没使用都被冻结了,要手动解冻才能使用。

维港的夜景还是一如既往地好看(我总觉得能媲美只有上海外滩的夜景):

在公园里等了一个小时后,终于迎来极其炫目精彩的新年灯火秀,非常赞(可以看我拍的视频)!

看过烟花之后,我们在香港住了一晚(酒店真是又贵又小呀),第二天还跑去沙田马场看了场新年赛马。

降低物欲和年龄焦虑

今年不可避免地选择适当降低物欲

确实,加入特别早期的创业公司,收入自然很难与同期的大厂的朋友们相提并论,不确定性也非常高,加之大环境特别糟糕,极有可能辛苦工作也换不回市场上对等的财务回报,我更多是想从不确定性中进一步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经验。至于能不能真的赚点钱,我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和长期主义(当然赚大钱要靠运气和命)。

当我和文小姐两个人都选择 “逃离” 大厂之后,尽管日常的生活质量还能得到保证,但之前想过的一些比较花钱的开支都只能暂时性延迟。生活总是这么公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平常心对待就行。适当地降低物欲,把精力都放在工作和体验生活上,我感觉人会过得比较轻松和自在。当面对其他人的疑惑时,放下面子笑一笑,其实也很简单,别太跟一些外在的标准较劲,也别跟自己内耗,真的很不值当。

东亚民族圈似乎一直都有很深的年龄焦虑,仿佛到了一定年纪不干某些事你这辈子就要完蛋。当然我也有一些年龄焦虑,但由于我性格上比较没心没肺,很多时候也不把这些事情当一回事。人的终点都是死亡,何必却刻意基于年龄去做一些违心的事情,顺其自然就行,想做就做,不想做就别做,有能力接受自己选择即可。我基本对很多年纪比我小的朋友都当同龄人对待,也比较反感年纪比我大的人对我进行 “爹味” 输出。虽然人到中年了,但一直克制让自己不要变得油腻,更不要随意评判别人,一定要保持一颗年轻好学积极向上的开放心态,谦卑地与人交往。

未来的小计划

工作上的计划就不提了,因为满满当当的,能尽力做到最好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还有什么想做的,可能就是会看有没有机会和精力实战一下数据库内核的开发。希望大家伙的努力能让公司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业余生活倒是有几个学习小计划,不知道能不能执行下来,先立个 flag 看看:

  1. 抽时间把拖了很久的驾照给考了,试一试自驾游。这一项对我难度太大了,因为我真的不太喜欢开车,平时出行几乎全靠打车,对车基本上也没感觉,一直不舍得在这上面花时间。但最近几年的经验告诉我驾驶确实是个必备技能,不学还真的不行;
  2. 每周坚持再忙再累也要游几次泳,保持身材并提升体能;
  3. 每周坚持上 Cambly 找老外聊聊天,练一练自己的口语;
  4. 学习怎么做一个 Indie Hacker,看能不能做点有意思的东西;
  5. 把 AI 好好系统学一学,做点东西玩一玩;
  6. 继续和文小姐一起折腾点副业赚点钱作为第二收入曲线;

希望 2024 年继续过得充实而又开心 😄。